“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”
有一部电影,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太荒唐了!这么多人,这么多个脑子,居然整出这么疯的一个闹剧。
这两天我又把它看了一遍,惊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走到厕所,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两个月没出门了,头发乱飘,精气神消耗殆尽,一天到晚就想吃点好的......
我突然感觉,疯的不是电影,而是我自己。
人们常说,电影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,可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疯狂年代,人们才恍然大悟,没想到现实超越了电影啊!
你会发现,在2022年,看这样一部电影,尽是黑色幽默:
《疯狂的小镇》。
电影《疯狂的小镇》是在1987年上映的,现在看过它的人很少,网上也几乎找不到资源。
目前能看到它的渠道只有CCTV6的官网。
可想而知,当年的CCTV6是多么正经,不像现在,只有正能量。
如果从电影技法层面来看,《疯狂的小镇》没什么特别之处,甚至显得有点老旧。
可是它的内容之犀利,绝对是这片土地多年难得一见的“勇”。
因此,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分,这超高分的言外之意还是我以前那句话,相比于这片土地所发生的事,这里的大部分电影实在是太轻浮了。
而这部,够深。
故事发生在一个叫“玉岩”的小镇,镇上连日暴雨,但天气又热得吓人,搞得人心惶惶。
一时间,流言四起。
有人说,天上掉了个火球下来,有人说,到处都有人被雷劈死,但更多人说,这是要地震了啊。
群众的热议就像是泄漏的液化气,这个时候只要宣传工具一煽风点火,就会瞬间引爆。
这天,负责小镇宣传工作的甘广播急冲冲地奔走相告:
真的要地震了!
甘广播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看到中学的王老师在搭防震棚,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,肯定是看到了什么预兆。
而且,甘广播还瞥到有两个拿着仪器的人跟王老师聊天,说什么过了前半夜,天快亮的时候就会来了。
经过甘广播的一番渲染,群众瞬间上头,一个个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蚱。
可事实,并非如此。
电影也不留什么悬念,直接让观众知道,王老师搭棚子是给放假回来的小女儿住的。
拿仪器的人更不是什么测量地震的,那是两个搞摄影的,在跟王老师问路,王老师对他们说天快亮的时候能看到日出。
很明显,导演在一开头就直截了当的点明:
这是一场闹剧。
而电影《疯狂的小镇》要向我们展示的,就是在一场闹剧里,上上下下是怎么严肃且认真地一点点变疯,直到走向灾难的......
在电影里,面对王老师的解释,大伙都不信。
理由有两点:一是王老师前几年被整怕了,现在说话贼小心;二是上面没有正式通知,这事说出去,可是要负责的。
但是,真正让盲目的群众陷入恐慌的,是他们摊上了一群屁用没有的领导。
电影里的镇长,整天正事不干,最擅长的就是批阅文件,在一次书法比赛里,凭借“阅”字还获了奖。
当听到甘广播说要地震的消息时,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乌纱帽。
他当时的内心独白是:
在接到正式通知前,绝不能让“有地震”三个字从自己嘴里说出。
巧的是,前几天的大雨冲坏了电话线,镇长无法向县里咨询。
于是,我们见识到了官僚主义是何等的僵化。
身为一镇之长,面对恐慌的民众,不去研究具体的问题,反而置全镇的民众不顾,自己悄悄跑去上百公里的县政府请示指令去了。
更腐败的是,作为镇里的领导班子,管钱的、管货的、管电、管邮件的几个人原本正凑在一起打麻将。
听到要闹地震老百姓都跑到供销社抢购物资,一个个立马打起了自己的算盘。
管电的让家属赶紧到邻镇采购一批蜡烛、煤油,要地震,电肯定要断,蜡烛煤油就畅销了。
管货的最来劲,本来仓库就积压了一堆商品,看到焦虑不安的民众,他直接在供销社门口挂上几个大字:
防震物资。
这些二百五,一顿操作猛如虎,直接把“有地震”给坐实了。
因此老百姓彻底慌了,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防震运动。
古往今来,但凡是在运动中,群体中的个人就是沙中之沙,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。
电影里,在治保主任的统一指导下,人们纷纷在镇上搭起了防震棚。
可这时,刚好王老师路过,他虽然不明白大家在折腾啥。
但还是好心提出了意见:真要地震的话,防震棚不能搭在镇上,否则两边墙会倒下来,而且还要准备些吃的、喝的。
治保主任听完觉得有道理,于是大手一挥,让群众把搭好的棚子拆掉,重新到外头的空地再搭。
就这样,居民把街上的食品抢购一空,然后拖家带口,老老实实住进了防震棚。
其中有几个人不从,也都被他们用强制手段带走了......
可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,不,折腾还在继续。
到了晚上,警察头子出来了,白天他在外面喝酒,喝完睡了半天,起来听说地震了,领导又不在,警察头子的官瘾立刻上头了。
在啥都没搞明白的情况下,他首先让人控制广播站,因为这是全镇的耳目和喉舌。
然后,他自行组织了一个防震小组,召集各级干部开会,会议的主要精神有二:
一是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;二是严防坏人和形式破坏分子的犯罪行动。
最后,警察头子让甘广播对群众宣读一份他写的通告,读完后拉响警报......
可这甘广播一哆嗦,还没来得及读,先把警报拉响了。
这一下,防震棚里的群众炸了。
大家都以为地震真的来了,而群体就是这样,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,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。
民众恐怖的叫声一浪高过一浪,大家抱头乱窜,声嘶力竭。
于是我们看到,有老人倒在了人群中,有小孩哭着叫喊爸妈。
我们看到,有个女人,因为不得不在乱哄哄的防震棚里生小孩,孩子生下来就死了。
于是我们看到,有个年轻人,白天刚结完婚,晚上自己的新娘就在惊吓过度中失踪了。
我们看到,混乱的民众引燃了防震棚,在逃跑的过程中踩烂了周边的庄稼......
然而,十二点的钟声再次响起了,人们一脸懵逼,哪tm有地震啊。
电影里,看着这一张张被折腾的遍体鳞伤的脸,我想,每一个观众都会心有戚戚焉。
电影里的人们,大家看起来依然很像,一样的受伤,一样的沉默,一样的被蒙在鼓里。
这场不是地震的地震,所造成的损失,并不亚于一场真的地震。
如果电影《疯狂的小镇》只是到此为止,那还是停留在苦难的表面,这部电影真正扎心的,是结尾的那场会议。
出事的第二天,上面就来了调查组。
可是从镇长到各个干部,一个个都振振有词,说自己从来没说过“有地震”三个字,都是在尽心尽责地为人民服务。
我们调查组的领导说起话来也是非常的有艺术,听完汇报,说:
这件事情呢,谁都有责任,谁都没有责任。
查来查去,又查到了中学王老师的身上,说他是第一个搭棚子的,说他让大伙搭到空地,说他还让大家准备吃的喝的......
电影在这里出现两个意味深长的镜头,质问王老师的干部前面是一只鹦鹉,意思很明显,他不过是领导的传声筒。
而王老师的面前是关在笼子里的鸽子,这意思是说,原本王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好比是代表和平的鸽子,然世风日下,鸽子成了领导桌上的玩物......
当然,最后还是需要领导来力挽狂澜,这种会议上,稳字排第一。
于是,领导说了一句稳定军心的话:情况都是可以转化的嘛,就当是干部和群众经受了一次难得的考验。
这下,大伙终于松了一口气,接下来就是统一口径,怎么跟群众解释。
虽然电影最终也没能让我们看到处理的结果,但很明显,大家一致觉得就说“地震的征兆已经消失”,最稳妥。
在一片附议声中,有人说出了全片最著名的那句话:
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,知道结果就行了嘛。
这句话,就像是整部电影的理论基础,引导了一个个的干部,也引导了无数的群众。
权力就是如此生猛,它可以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,然后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。
尽管电影《疯狂的小镇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,可看起来一点不都过时,因为它就跟电影里的“玉岩”镇一样,是个寓言,也是预言......